3)第十五章:虓虎_犁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孝廉名额。

  对豪强子弟来说,除居乡养望,被三公辟为掾属,最清正的上进之途就是郡举孝廉,入郎,再外放。

  这条路,一直是豪族们把持经营的。

  靠着地方名士的清议品评,让某个豪族子弟显名,然后再由郡守举孝廉,入朝为郎。

  之后此君再逐为二千石,又成一方郡守,之后他再举荐同样的道德之士。

  至于为什么道德之士,不是他举主的亲朋故旧,就是他同岁的子弟。

  那只能说,自己身边的人,有道德之士却不举荐,那还谈什么选贤用人,谈什么野无余贤?

  但自从那宦官当政,不管是什么五侯、还是啥十二侯的,都纷纷举荐子弟。

  即便没有子弟,也立胤嗣,继体传爵,或乞于疏属,或买儿市道。

  真的是笑话,不能人道者,也妄想做爷称爹。

  就好像以前的扶立桓帝的大宦官曹腾,是真正的宦官一党之魁。

  就养了个假子,甚至那假子的儿子,叫什么曹操的,都被举为孝廉。

  要知道,一个二十万户以上的大郡,一年不过才有一个孝廉名额,就这么浪费在了一个宦官阉竖的小人身上。

  这真让贤明之士嗟气。

  又因为,如今宦官最显者,不是出自颍川,就是出自他们兖州的山阳、济阴。

  所以,这几处两派恩怨最深。那些走在正清扬浊的党人们,基本就是他们这些地方的。

  李典很钦佩他们,也痛恨这些污浊世道的小人,虽然他也没资格被举孝廉。

  但仁义君子所痛恨的,就是他李典痛恨的。

  所以,虽然觉得叔父草率,但也没觉不对。相反,他立马就和李进商量,如何扑杀韩况一干人。

  而此时,韩况所在的贡船上,气氛也有些凝重。

  韩况是不会同意船被李进他们扣押的,更不能接受要去李进处做什么调查。

  谁知道进去,还能不能回来。

  他也不是什么乡愚氓夫,他知道他那位王爷和本地这些个豪强是什么关系。

  说句难听的,要不是他是帝胄子孙,而且离着国家血脉又算近。

  他那王爷都能被那些个豪强,冒做水匪给劫杀了。

  之所以紧张成这样,不仅仅是因为当年他那主公递什么黑材料给宦官。

  更是因为当年党锢扩大成这样,就有他这主公插一手。

  大概在四年前,那年主公上洛参加了正旦朝。

  那会,国家就问主公如何看待这些党人。

  他这主公是个梗介的,直接答道:

  “今日之争,始于门户,门户始于党人,党人始于李膺、陈蕃、王畅三人。

  其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讽议朝政,败风坏俗。

  自谓:“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

  滑稽天下!天下岂只有此三人贤?无非邀名获宠,把持清议,臧否人物,只为结党营私。

  其党有范滂、岑晊者,一介草茅,经术浅陋,简拔乡野,却不思君父之遇,篡权州郡。

  以至时有郡人谚:’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

  宗资、成瑨,为国家所置二千石,却只画诺坐啸。范滂、岑晊不过是其二人所辟僚属,反倒成了真二千石,操持权柄。

  此汉家法度何在?

  再者,党人之徒,向来把持清议,举私人于孝廉,所举之人又多寡义廉耻。

  故乡野谣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膏粱子弟踏天街。’

  更有甚者,在于党人狂悖乱上。

  其首故太尉陈蕃,向来狷狂。阴谋事泄,竟敢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持刀兵,犯禁内。

  正因此辈,退善进恶,暴乱狂悖,污浊世风。所以天下,莫不义愤,乃指以为‘朋党’

  此臣披肝沥胆之言,此不可不为国家所查?”

  当时这段话,直接点燃了国家的怒火。

  下诏书:

  “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中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族。”

  这一下,他这个主公就和党人们结下了死仇了。

  知道这些始末的韩况,又怎敢入那虓虎彀中。

  而且,他率领的四艘贡船,押送的不是一般物,是要上交西邸的贡钱。

  其价千万钱,一半上交国家,一半要输送中官。

  这么大的钱,他又怎敢轻率!

  请收藏:https://m.gwylt.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